森州人头条|影响心智人格发展 孩童用手机 或情绪失调 - 中国报 Seremban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热线
  • 森州人 ChinaPress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森州人头条|影响心智人格发展 孩童用手机 或情绪失调

    (芙蓉6日讯)孩童或青少年不当使用手机,将影响他们的情绪管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符合时代需求,智能手机使用普遍化,孩童更早接触3C电子产品,近些年来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应用成为必备的教学工具,更加“合理化”现代孩子对手机的使用。

    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稚龄孩童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例如在餐桌上,手机或平板电脑成了安抚孩子的工具,然而,没有节制的使用手机,将会对孩子的心智与人格发展,造成隐形的冲击。

    心理医学专科医生谢立才接受《中国报》专访时披露,他在2022年,与国民大学两位教授及其他参与者做了一项研究,主题为“情绪调节与智能手机使用不当问题之间的关系:系统文献回顾与统合分析(SRMA)”。

    谢立才:在孩子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家长若能给孩子安全感,有助于避免孩子对外寻求归宿感。

    他说,发现情绪调节(ER)和智能手机使用不当问题(PSU)密切相关,而且研究所得,年龄越小,越可能导致情绪失调。

    “该研究是通过5个数据库,共查找2771项研究,其中21项研究符合研究主题,涉及总计8223名对象,研究显示过度使用手机,可以造成情绪管理问题,系统文献回顾也显示,受访者年龄越小,情绪失调和智能手机使用不当问题之间的相关性越强。”

    他指出,该报告旨在提醒政策制定者和卫生当局,在未来规划中,解决情绪失调(ED)和智能手机使用不当问题日益严重,针对过早接触使用智能手机的危险和风险,进行心理教育,及早发现、转介和管理年轻一代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渴望。

    谢立才指出,使用手机的界线需要父母进行限制,但一定要有自由度,因为孩子若完全不使用手机,将使孩子很难融入同龄圈子,也会被同学排斥。”

    他说,人类的大脑完全发育成熟是在25岁,涉及人的高层次认知功能前额叶(Prefrontal lobe),在25岁前未成熟及定型,孩童或青少年一旦染上手机成瘾,将比成熟成人更难解除。

    研究显示,情绪调节和智能手机使用不当问题,有密切相关。(示意图)

    ■孩童见心理医生 愈见普遍

    谢立才披露,现代孩童或青少年因心理状况见心理医生已愈见普遍,例如焦虑、思觉失调、社交恐惧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特征。

    他说,以前觉醒意识不高,例如把过动儿视为顽皮,现已知道是一种病,孩子情绪管理出问题的因素包括手机过度应用、原生家庭有关。

    “父母是可以发现孩子的情绪出问题,例如容易焦虑、忧郁甚么不想做、成绩一落千丈,生活功能下降、脾气不好、性情改变等。”

    他指出,出现情绪问题的年龄层逐渐转移更小的年纪,是因为现代孩子早熟,以前可能只有青少年开始接触的事物,例如各种媒体使用,因时代的不同,所接触更多不一样的事物超越年龄,使现代孩子更早步入发展阶段。

    心理医学专科医生谢立才:家长需适度限制孩子使用手机。

    ■青少年成长 需安全与依附

    谢立才披露,青少年群体是很特殊的,因为他们经历很多转变,对他们也很有挑战性,而青少年的性情塑成,与依附系统(Attachment System)存在重要关系。

    他说,青少年阶段介于10至19岁,从小孩变大人,中间转变的阶段有太多变化,因为他们需在这几年时间,要完成生理上及社会角色的变化。

    “生理变化包括青春期面对荷尔蒙的转变,性特征发育,社会角色从男孩渐变为男人,女孩逐渐变成女人,过程也会影响情绪与认知。”

    他指出,在婴儿时期,通过哭泣表达害怕、尿湿、饥饿、冷热,这时如果家长安抚,就建立了依附的情绪连接;在成长过中,如果家长时而关注,时而忽视,甚至出现打骂,都会对孩子的性情与人格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他说,如今社会都是双薪父母,或是早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的缺乏安全与依附,原生家庭的不圆满,使青少年在面对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转变过程中,面对更大挑战。

    ■谢立才建议静听倾诉 家长需认同孩子情绪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愿与他们分享生活,谢立才建议家长先静听孩子倾诉,不要马上给意见,父母可以不认同孩子的行为,但需认同孩子的情绪。

    他说,当孩子未把话说完,父母就给意见了,亲子之间的沟通可能就永远止于此。

    “不要急于反驳或加上自己的意见,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真诚被聆听,当孩子说出自己的经历,家长可以不认同孩子的行为,但要认同他的情绪,例如父母可以说出年轻时面对与孩子一样的问题,同样感到徬徨无助、充满疑问或生气。”

    他指出,家长可以重覆或概括孩子的话,让孩子感受到有被聆听,也在帮孩子重组思绪。

    他说,整个成长过程,父母如何回应孩子,决定了依附系统。很多看诊的中学生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特征,例如与别人的关系忽冷忽热,没安全感,对自我的印象不稳定,有时不自信对人与人之间非常敏感,别人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会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

    ■孩子犯错 应了解背后需求

    孩子犯错或情绪管理有问题,家长应尝试了解小孩行为(Behavior)背后的需求。

    谢立才指出,面对孩子叛逆、易怒、有学习问题、讲话没有礼貌、求学谈恋爱等,父母普遍的想法是要如何管教他们的行为,并且急于要停止及改变他们。

    “尝试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是要告诉父母些甚么,要如何改善与孩子的关系,是父母可以做的,孩子很多时候需要的是情感连接。”

    他说,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少一些偏见,多聆听,也要避免判断孩子有某种行为是要引起关注或以情绪操纵父母来达到目的,这将无法给孩子信任感。

    他披露,心理学家爱利克.埃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任务,是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家庭若能给孩子安全感,可促进亲子间信任连接,可灌输的价值观,有利于孩子面对外界的诱惑与挑战,避免孩子对外寻求归宿感。

    应对孩子情绪◆小贴士◆

    1)勿急于反驳和纠正孩子,多聆听。
    2)当无法处理小孩的情绪,以分散注意力方式,如同忽视他们的情绪。
    3)一旦孩子闹情绪,就直接满足孩子先前提出的要求,变相助长你闹就可得到你要的。
    4)避免对孩子说“男子汉大丈夫不可哭”、“哭就是弱者”,不利于心智健康成长。

    ■老师应对学生问题 要避免设置障碍

    面对青少年问题,老师可扮演的角色!

    谢立才指出,应对学生的纪律问题,老师要避免设置障碍,例如老师公开嘲笑学生,就会让学生更无法与人互动,因为青少年在自我定位过程中,会对别人如何定位自己,而从中定位自己。

    他说,一旦不被老师认同,其他同学也不愿接近,更造成有关学生自我怀疑及困惑,对于自我定位的混乱。

    “被视为社会地位比较低弱的,例如残疾、自闭、被霸凌者,老师可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情况,或可通过非政府组织协助改善家庭状况,生活情况好了,学生的性情或会变得不同。”

    他披露,当察觉学生的情绪有波动,可携学生见学校辅导老师,若觉得有需要,则可带见医生,避免学生达至无助,自觉走投无路的地步。

    他也提醒,当学生犯错,在批评学生时,批评的是行为,不是针对个人,也要避免判定学生无可救药,但要从他们的行为,向学生剖析因不当行为面对的冲击及长期后果。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