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泰和堂 寻找昔日金城戏院旧情怀
(芙蓉10日讯)昔日的旧戏院情怀,在泰和堂民俗文化馆“开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传统胶片电影被数码电影取代,旧戏院的完整面貌,在芙蓉已经消逝,经历过旧戏院年代的人,有过的集体回忆,已随着时间逐渐淡化,生长在2000年代以后的孩子,只能靠着图片认识旧戏院。
(视频:本报 黄健伟/受访者提供)
位于芙蓉克利斯南医生路的金城戏院,在80年代已结束营业,该旧戏院的建筑物,底楼曾出租予家具店,而楼上其实一直保留着旧戏院的文物。
直至今年初,旧戏院楼上的文物因业主要收回建筑物,需清理楼上的空间,经营金城戏院的家族后裔有意愿让文物留在芙蓉,毕竟这些文物对芙蓉有着浓厚的历史意义,最终这批芙蓉硕果仅存的老戏院文物,入驻芙蓉泰和堂民俗文化馆。
其中有2台“重量级”的文物──胶片投影机,一台放在泰和堂,另一台则在森美兰中华大会堂文史馆。
在泰和堂民俗文化馆展出的戏院文物,包括广告投影机、戏院座椅、海报、广告幻灯片、舞台灯、麦克风等,而殿堂级的文物就是“金城”字眼的戏院招牌,也挂上文化馆。
在泰和堂民俗文化馆创办人黄永康穿针引线之下,《中国报》有机会访问金城戏院的后裔,述说旧戏院的前身故事。
金城是芙蓉的老牌戏院
曾经历三次易名
金城戏院是芙蓉早期的戏院之一,“金城”其实是该戏院的第3个招牌名称。
戏院创办人吴上财,在40年代末初创时,是以大华戏院(Majestic)的名称矗立芙蓉,之后改为国华戏院(National),直至60年代由第二代接手时,吴上财的儿子吴赐发(Michael)承接经营金城戏院(Golden City)。
吴赐发的太太安妮受访时披露,该戏院主要上演粤语及中文电影,早期的戏院还有另一功能,在大华戏院及国华戏院时期常有大戏上演,戏院也是艺人登台演出的场所。
她说,戏院分为楼上及楼下座位,可容纳超过500人,楼上座位设有坐垫,票价也比较高,前方一号座1令吉80仙,后座1令吉40仙;楼下票价则有1令吉、65仙及40仙,座位只是木椅子。
“戏院里面有一个零食贩卖部,售卖水、水果、汽水、瓜子、糖果、巧克力、零食等,戏院外有一个老人售卖香烟,也有流动小贩售卖水果、饮品。”
她指出,一天播映3场戏,分别是下午2时30分、傍晚7时及晚上9点30分,有时也会设早场及半夜场。
她记得,曾有香港艺人到来戏院,印象中有冯宝宝、沈殿霞,最后期是“脱衣舞后”陈惠珍与蟒蛇的表演。
“在金城戏院年代,除了播放粤语及中文电影,80年代初,我们筛选了一些英文片播映,我也跟随丈夫到吉隆坡、新加坡选片,当中还有少数的淡米尔电影。”
安妮说,戏院需聘请10多名员工,包括操作投影机,售票柜台需2人,收票员至少要有4人。
受到录影带冲击
金城戏院于1986年落幕
在录影带面市后,戏院无法经营下去,金城戏院在1986年停业,走入历史!
安妮透露,由于丈夫吴赐发懂得投影机的维修及保养,在戏院停业后,丈夫仍接到工作,例如到园丘地区播放电影,以大型布幕、流动式播映器,让园丘工人可在园丘内看电影。
“除了到园丘,学校也会播放电影,流动式投影器也会派上用场。”
位于金城戏院楼下的文物,因出租给其他业者时已被清理,所幸主要的戏院文物留在楼上,今年初因为业主收回产业,楼上的文物全都必须迁移。
安妮说,出让戏院文物不为赚钱,很欣慰文物的“归宿”是在泰和堂民俗文化馆,保留在芙蓉。
“在拆除戏院招牌时,为免造成破坏,我们特别动用起重机以及进行烧焊工作,谨慎地把每一片招牌拆下,保留文物的完整性。”
询及她是否记得,金城戏院周遭建筑物,她说,周遭店面为华人商店,戏院左边是万裕利酒厂,右边为“世界咖啡店”,对面有照相馆、广州广告社、胜昌电器店,戏院的宣传海报,还是使用人手绘画。
吴美燕:爷爷自制戏院座椅
吴赐发的女儿吴美燕(Adeline Goh)受访时披露,爷爷吴上财经营戏院时设计了制作座椅的机器供自行生产,这台机器已献捐予森州博物馆。
她说,该机器是采用液压(Hydraulic)技术,使用三夹板制作出成弯曲形的板块,而且制作的戏院座椅,还提供给其他戏院。
“我也记得,父亲懂得维修投影机,戏院里也有一个维修工作室。”
小时候她跟随父亲出入戏院,对在戏院里看戏有印象,她指出,戏院多数播映华语或粤语电影,当红的艺人例如谢贤、甄珍、秦汉,包括曾播映由甄珍及秦汉主演的电影“微笑”。
她透露,记得曾在戏院看过一套知名印度电影“Qurbani”,当年播映时在芙蓉吸引人潮。
“戏院内部都是风扇设备,共有10把吊式风扇,还有4个大型及2个小型的抽风机,这些戏院的设备仍完好保留着,还有一直留在戏院楼上的座椅,历史比楼下座椅更悠久。”
她指出,今年初清理戏院楼上的文物,在出让前曾参观泰和堂民俗文化馆,很认同文化馆的创办理念,她也不想戏院文物变成不断被买卖的商品,最终决定把戏院文物留在芙蓉,她也对文化馆创办人黄永康维护文物的心思感到放心。
亲力拆卸文物不简单
黄永康亲力亲为
为了迎接金城戏院一批文物,泰和堂民俗文化馆创办人黄永康亲自拆卸体积沉重的投影机,以进行重新组装,为了保留戏院招牌的完整,他还亲身爬上高处研究招牌的构造。
黄永康指出,今年初,负责森华堂文史馆的朋友通知他到金城戏院建筑物,以考察把戏院文物留在芙蓉,毕竟那是芙蓉人经历集体回忆及戏院文化,尽可能不要流失到外州。
“对于戏院文物我很有兴趣,难度在于当中的文物,例如投影机体积又大又重,收藏在戏院的楼上,要花费很多功夫才可迁移,我也在斟酌考量,而身边朋友一再鼓励我设法收集戏院文物。”
经过多番研究,最终他把投影机卸装成几个部分,依然还是很笨重,必须动用起重机,并在朋友协助下,才可顺利带到泰和堂。
除了投影机,进驻泰和堂的戏院文物尚有幻灯片播放机、金城戏院招牌、座位、海报、宣传横幅、幻灯片广告片、舞台灯、灭火器、售票处窗口、入门票、内部电话、保险丝盒、播映机的小窗口、抽风机、英文直式招牌(18尺)、站立式麦克风。
黄永康:金城戏院招牌
原来内有乾坤
黄永康透露,戏院的英文招牌是一片片拆下来,结果竟有意外发现,金城戏院(Golden City)字牌里面竟是国华戏院(National)英文字母,说明当年戏院改名,同一块板重复使用,把招牌反过来刻上新名字。
他感谢吴美燕决定把文物转让给泰和堂,以保留及展示让访客参观,他提及,总共有2台的投影机,另一台是交给森华堂文史馆,同样是由他进行组装。
由于文物封尘太久,他对文物进行多次消毒,已陆续地呈献在文化馆,为来自芙蓉的参观者带来惊喜。
此外,文物当中包括一批广告幻灯片,是每逢戏院开场时,映现的广告,本报也有“意外惊喜”,当中还留存《中国报》的广告幻灯片,证明本报也曾在戏院进行广告宣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