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刹出现“讨钱哥” 民众不给钱还挨骂
(芙蓉18日讯)一名流连在芙蓉大巴刹的中年男子,经常向到来的民众讨钱,不给钱时竟破口大骂。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芙蓉大巴刹不少小贩投诉,近期一名年约50岁的华裔男子,经常早晨出现在巴刹范围内讨钱,有时候讨钱不果还会怒骂民众,更吓坏一些妇女。
《中国报》对此询问巴刹一些小贩,其中芙蓉巴刹贩商何健义指出,这名中年男子一般上是早上时段出现在巴刹向公众讨钱,不过他并非每天出现。
“这男子会和你扮熟络,走过来聊天打招呼,似乎和你认识,然后就开始和你讨钱,讨不到钱就会骂你!”
他说,一开始这男子只是讨1、2令吉,然后开始“加码”,要3、4令吉,又说自己的家乡在马口外地很远,要车费回家乡,制造出他很可怜的处境,博取同情讨钱。
他坦言,有时候可怜该男子的处境,他也曾给过对方数令吉,只不过可能讨钱成习惯,该男子后来变本加厉,讨的数额越来越多,脾气也越暴躁,不给钱就骂人。
他指出,这男子不只是出现在芙蓉大巴刹,很多时候都可以在芙蓉市中心看到他的踪影,估计他在芙蓉市中心一带讨钱已有一段时间。
他说,从外表而言,该男子四肢健全,说话清晰,不过全身散发恶臭味,不少公众看见他都避而远之。
他指出,巴刹贩商公会曾向市政局作出投诉,但由于对方没有触及刑事成分,加上他也不定时出现,执法人员也无法采取有效行动。
■李凤玲:“聋哑”人士讨钱 没示残障卡
美心糕点摊业者李凤玲指出,除了该华裔中年男子,她也曾遇及一名“聋哑”人士在巴刹范围讨钱。
她说,该“聋哑”人士是华裔男子,年约50岁,对方向她讨钱时,用手势指自己听不见,嘴巴说不到话,然后就跟她讨钱。
“我叫他离开时,他还生气,一脸愤怒以手势指着我。”
她指出,对方也只是以手势指自己是“聋哑”人士,也没有出示任何残障人士持有卡,她也不清楚对方是否真的是聋哑人士。
她认为,就算对方真的是聋哑人士,可向政府福利机构求助,协助找工作,而不是到公共场所讨钱,除了有碍市容,也会吓着顾客。
■许礼叠:勿因一时同情心给钱
芙蓉公市贩商公会主席许礼叠呼吁公众,勿因一时的同情心而给钱这些讨钱者,这会让他们认为讨钱是可行,继而逗留在巴刹范围。
他说,有关中年男子外表看上很正常,身体没有残缺,或许是懒惰工作而向公众讨钱。
他指出,公会理事包括他本身也曾要求该男子离开,勿再讨钱,但对方并不听,不时还是会出现在巴刹讨钱,讨不成功还会骂人。
他提醒公众,若遇上此情况,勿因一时的同情心而给他钱,这只会让对方认为这样讨钱的方式可行,甚至还约上其他“同党”一同到巴刹讨钱,除了有碍市容,也会吓坏顾客。
他说,该会也曾向市政局官员反映,但官员指该男子并没有做出违例的行为,加上他也不是定时出现在巴刹范围,要将他送到福利局也困难。
■周世扬:应设专门小组处理
罗白区州议员许礼叠受访时指出,在社区中有不少“行乞”的个案,逐渐也形成社会问题。一些“行乞者”更是道德绑架民众,讨不到钱还要发脾气骂人。
他说,所幸目前暂没有伤人案例,但这不代表往后不会发生。若届时有不愉快事件发生后才亡羊补牢,也变得毫无意义。
他认为,警方、福利局应与时并进,设立专门小组处理这类的事件,这类的“行乞者”很多是有家人,他们或许是情绪上出现一些小问题、或家庭问题导致,但执法人员及福利局基于他们不是精神病患而不采取行动。
“一旦有了专案小组,小组成员可找出问题根源并协助解决,否则一再任由这类的行乞者在街上讨钱,也包括一些流浪汉,成天就在公众地方流浪、就地而睡。”
他坦言,民众会担心是可以理解,若这类“行乞者”日后情况加重,演变成不愉快事件也并非不可能,并认为政府有必要正视这类情况。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