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9日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的民间祭典日,陆续可见民众在自家门口或路边点香焚纸祭拜,民间俗称“拜路边”、“拜好兄弟”,这些祭拜正是中元节施孤仪式之一。
尽管时代变迁,中元节作为华社重要节庆之一,各地华社农历七月皆有普渡中元的习俗“普渡”及“施孤”仪式仍在各地持续举行。

新马一带许多庙宇、社团、新村或家庭皆会于农历七月间“拜路边”、举办超度法会,祈愿孤魂得度、众生安康。
新马华社普渡的习俗,被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民间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有者同时结合佛教、道教思想和仪式,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中元法会、中元建醮等。

那么何为“施孤”呢?“施孤”又是为谁而施?普遍上是如何进行的?对此《中国报》记者访问森州亚沙孟兰福利协会第廿三届中元节超度法会主席叶濠诚。

他也以传统清明节为例,详细讲解“施孤”与清明节拜祭祖先的不同,强调中元节不仅是追思先人,更是向无依孤魂施予供奉与超度的慈悲举动。
他指出,相较清明节以家属祭祖为主,施孤则面向社会上的“无名者”,就如阳世间的孤儿、孤老、流浪者,施孤是阳居者不问来处,给予亡者温暖的方式,也是祈求阴阳两安。
“施孤,是为孤独、无依无靠、无人供奉的游魂准备供品与法事。这些孤魂可能是意外身亡、无后人供奉,甚至可能是无名尸骨的亡灵。“
他说,据他所知农历七月中元节盂兰会施孤的传统,在新马一带仪式与中国大有不同,甚至在中国并没有举办盂兰会这般集体的祭拜仪式。
他解释,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一带,中元节“盂兰胜会”的发展结合了道教与佛教元素、仪式,不仅设坛诵经超度,也兼具文化传承与社区团结意义。

他说,施孤作为宗教仪式,也是个人宗教信仰文化的一部分,各地各人作法各异,所请道士主持仪式也不同,虽然也会有人不同宗教、不迷信,但相信大家也是能以尊重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待。
■ 叶濠诚:中元“拜路边”重在心意
叶濠诚指出,普遍民众在农历七月初一至廿九期间,都会根据自身心意准备供品,在自家外或路边进行个人施孤,俗称“拜路边”、“拜好兄弟”。
“祭拜方式很简单,入夜前在选定地点放好金银纸、往身钱衣纸、糕点与饮料,才开始点香点蜡烛,正式开始拜祭,在香烛接近烧完就可以化金银纸等纸扎,烧尽后食品也能收拾了。”
他说,不同于大型法会,个人祭拜更重心意,只要心怀尊重,个人与集体祭拜皆有意义,方式虽不同,敬孤魂、施善意却目标一致。
他指出,与个人施孤不同的是,盂兰会等大型施孤法会则为有系统的筹备和进行,将由道士开光作法开坛、请神、设坛、诵经,通过仪式集中孤魂进行施食与超度等一系列完整仪式。
■ “大士爷”镇坛 维持法会施孤秩序
施孤仪式中,法会最先会请“大士爷”等主神镇坛,维持法会施孤过程中“好兄弟”们的秩序,防止“好兄弟”打扰阳居者,也是道教传统中的重要步骤。
叶濠诚指出,在正式超度法会中,普遍上庙方或理事都会集中摆设供品宴席,以祭祀孤魂野鬼,并请僧侣或道士作法,日夜诵经或讲法协助孤魂解苦解难,向无主不知去向又无家可归的孤魂讲解佛道、法道。
“所诵经文及分衣施食仪式,都是希望能普渡亡魂,让饿鬼囚徒亦可得解脱,助它们能入轮回、重生不再游荡,这除了是对它们的尊重。”
他强调,这些仪式不仅是慰藉孤魂,主要是帮助那些无主孤魂得解脱,入轮回、不再游荡,也为阳世祈福,盼施孤不再为亡魂,在世者皆能平安,不受干扰。
■ 老少参与筹备 凝聚社区情感
叶濠诚指出,施孤是中元节普渡仪式之一,而盂兰节普渡法会无论老少皆能参与筹备,包括搭棚、布置坛场、准备食物供品、制作纸扎品等,这也凝聚了社区感情。
被询及现如今是否还有青年传承和了解施孤习俗,他透露在过去的中元节祭拜、施孤信仰活动也一直都有年轻人参与,年轻人有者是随着家长长辈来参拜、施孤,有者则是自行参与。
他说,从小看爷爷及父亲举办施孤祭拜,才理解七月十五的深意,从家中个人拜祭,一步步演变至今日去了解和协办盂兰胜会。
他提及,在民间佛教、道教的传统观念中,农历七月是地府鬼门大开,在这个月期间“好兄弟”都从阴间来到人间,“旅游”探视阳居亲友、或寻求供奉,直到七月底要关闭鬼门时才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