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0日讯)新加坡人走读芙蓉“新加坡街”,感受百年老街的美丽与哀愁。
一团42位来自狮城的游客,在5月16日至19日组团前来森美兰,踏足马口、瓜拉庇劳、葫芦顶、芙蓉及波德申许多文化历史景点,展开四天三夜的“森美兰文史与美食之旅”。
其中一天行程是芙蓉老街社区导览,亮点是这一团新加坡人,漫步芙蓉的新加坡街(现称萧隆兴路)、波士街(现称严端路)及马厘街(现称谭扬路)。


此次老街导览是该旅行团策划人萧开富,通过森美兰华人文史馆安排,由文史馆馆长陈嵩杰及导览员刘雅兰负责导览。
42位游客被分成两组,一组走老街,一组参观位于马厘街的泰和堂民俗文化馆,听馆主黄永康“变魔法”讲故事,然后两组再交换。
老街导览集合点是在新加坡街老字号“廖喜”店铺前方,陈嵩杰馆长在这起点介绍老街历史背景,游客一边听导览,一边徐徐的步入新加坡街。
沿着老街足迹,导览员娓娓道来早期的华人故事、商号发展的兴衰变迁,以及街道命名背后的历史意义。尤其走在“新加坡街”,狮城游客认识了芙蓉的新加坡街,这街名连结着彼岸的共同记忆。

导览员刘雅兰引领游客从新加坡街走向波士街,讲述波士街其中一段曾经被称为“咸鱼街”的故事等等。
接着大伙游客越过马路,走向森美兰福建会馆、谭公庙,进入另一段老街──马厘街。从森美兰四邑会馆与森美兰惠州会馆的故事开启导览后,森美兰茶阳会馆曾经在1964年接待新加坡前总理已故李光耀先生的故事,也吸引访客兴趣。
走过了 “露天博物馆”芙蓉老街,游客翌日参观森美兰华人文史馆,深一层了解华人在森州留下的历史印记。
■郭永发:建议设介绍牌说故事

“森美兰文史与美食之旅”总领队郭永发说,听了导览员的讲解,他才知道芙蓉的“新加坡街”是因早年一些商人将货物批发至新加坡而得名。
他漫步新加坡街时,发觉店屋狭长与新加坡相似,而且五脚基的特色也与新加坡一样。
“店屋楼下是做生意,楼上是住家,旧建筑物基本上都保留,不像新加坡大多让路给社会发展。”
他建议,当局可竖立介绍牌,让游客了解路名的由来和一些着名建筑物的主人来历与故事。

他也赞赏森美兰华人文史馆的资料非常丰富,让他们了解在200多年前,先辈们披荆斩棘、辟土开荒森州的血泪史。可惜时间紧迫,不能更深入了解新加坡人在森美兰的足迹,例如胡载坤医生捐建的华人接生院、南侨机工、自由新村、李光前事迹等等。
团员黄女士说,此趟森美兰州行,或多或少了解到米南加保人从印尼到马来西亚安家落户的历史事迹,以及为何该州以元端代替苏丹之称号。
“森美兰华人文史馆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历史文化传承的热忱与使命感,令人赞赏,感谢他们热情的接待,感动!”

■刘雅兰用脚步与记忆 导览家乡故事
森美兰华人文史馆导览员刘雅兰自小在波士街长大,此次为新加坡游客导览波士街,对她而言问题不大,但同时导览新加坡街和马厘街,对她来说就是个挑战了。
刘雅兰说,她毕竟不是生活在新加坡街和马厘街,为了做好此次导览,她多次提前到这2条老街行走,实地视察,从记忆库里挖出自已小时候的记忆来拼拼凑凑,为导览内容做足功课。

“我在新加坡街做功课时,甚至把2排店屋和门牌号码给梳理了出来。当时,我带着剪报去店里向商家打招呼,说明来意是为了导览老街而做准备,商家们都给予欢迎,感觉真好。”
她觉得,老街虽然不再像以往那样繁荣旺盛,但那曾经的风华,还是值得我们深思久忆!
刘雅兰分享,这是她第一次以森美兰华人文史馆的名义接老街导览,领着一班文史爱好访客走老街,他们专心聆听老街故事,这让她觉得走在文史路上不寂寞。
“我早前记录了老街故事,分享我所爱的老街,如今我也带访客来走老街,我这个老街人,对老街有了个交代。”

■华艳:走老街 唤起丹戌巴葛儿时记忆
团员华艳形容,导览员刘雅兰引领一行人走进古色古香的芙蓉文化老街,红色牌楼与绿瓦屋顶深具气派。
她说,沿着街道漫步,熟悉的景象勾起其童年对丹戌巴葛老街的回忆。那里车水马龙,楼下是各式店铺,楼上是拥挤的分租房,邻里共用厨房,时有争吵。街上有客栈、牙医、中餐馆、金华戏院与麦士威巴刹。

“我出生在那条街,记得母亲牵我走过熟悉的店铺,坐在小木凳上吃炒米粉、米暹与煎蕊(Cendol)。最难忘的是道地海南鸡饭,香气扑鼻,令人回味无穷。”
她叙述新加坡的老街区以华人为主,偶有印度人庆节的热闹,后巷甚至见牛车经过。星洲幼儿园在家后,她曾参与礼拜堂。儿时巷弄里,有笑闹也有打斗,逢年过节尤其热闹。
如今走在芙蓉老街,让她彷佛重温旧梦,既熟悉又感慨。时代虽变,盼老街重焕新貌,迎接美好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