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作者:彭翠芬
在有记忆的年代,祖辈都是靠烧柴或炭生火来煮食,因此那年代有一门生意是卖木柴和木炭。
在芙蓉各行各业中,似乎没有人记得卖柴这门老行业,直到走入马厘街后巷,经陈振国一说,才发现原来马厘街曾有过这么一家卖柴的“鸿记柴炭店”。
“鸿记柴炭店”的传统招牌,在当年是以黑漆写在墙柱上。2020年8月20日这一天,陈振国重回马厘街,还认得鸿记柴店的旧址。但是老招牌饱受风霜,五个大字经历岁月洗礼下已严重脱落,若不是陈振国还记得这是鸿记柴店,我们凭肉眼去猜柱子上隐隐约约可见的字迹,也未必能准确猜得出这是一家柴店。

陈振国说,鸿记柴店的老板,人称鸿叔,他售卖的是橡胶柴,比一般木柴较容易燃火。鸿记雇有劈材工人,把一大截一大截的橡胶木劈成一枝枝,手起斧头落,都是人力劳力,没有机器代劳。
“木材劈好后,工人将之排在墙边,一层一层堆着上,整整齐齐,等待出售,至于价钱就记不清了。”
后来时代进步,火水炉的面市取代烧柴生火,卖柴店逐渐走入历史。“鸿记柴店”老招牌被发现,重新唤起大家的记忆,消失的传统行业里也有柴店的存在过。

■空地晒瓜子得名瓜子地
新鸿记柴店毗邻有段空地,此地叫着“瓜子地”,名称的由来有段古。
陈振国忆述说,当年其祖父陈渭泉在马厘街经营天祥号,售卖杂货,做运输和代理亚细亚煤油,生意有起色,赚到钱后便买下鸿记柴店旁边的空地。
过后,陈渭泉创制了天祥号“猫唛”黑瓜子,他用空地来晒瓜子,因此这块地才会叫着“瓜子地”。陈振国小时候也在瓜子地与玩伴一起打羽球,他记得那里有一口井,大人们种了点菜,用井水来浇菜。

陈振国重回“瓜子地”旧址,想起他小时候和玩伴也在瓜子地打羽球的点滴。
天祥猫唛黑瓜子当年驰名全马,非常畅销,生产程序复杂,因此而造就了许多就业机会。
陈振国犹记得,制作猫唛黑瓜子的过程是先把唐山金瓜子倒进3尺大锅,加盐甘草等香料,大火煮一两小时,捞起,用竹盆子凉透晒乾透后,即可装入小瓜子袋发售。当时1947年至1950年,聘请多名女工包装瓜子,工作气氛开心热闹。
天祥猫唛黑瓜子主要批发外销,一部分则放在店里零售。一些亲友甚至用盆子托着天祥号猫唛黑瓜子在戏院兜售,他们口齿伶俐,笑脸迎人,戏院满座时,很快就卖完。
到了50年代,陈振国家族出售“瓜子地”,过后由一位人称蓉姐的妇女在此地经营咖啡店。

“瓜子地”的位置就在芙蓉清真寺附近,这里曾经是天祥号晒瓜子的地方,因此叫瓜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