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育铃:泛滥的情人节
在我老土的认知中,每年2月14日是浪漫的西方情人节,代表情人之间的一个节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然而,最近才发现原来自己后知后觉,不知从何时开始,时下青年已开始认定每个月的14日都是情人节,就如2月14日竟然已被列为传统情人节、3月14日为白色情人节、5月14日是玫瑰情人节、11月14日是橙色情人节等。
情人节的频率大幅增加,究竟是在为情侣关系保温,还是在为商家制造商机?
过去,传统情人节的意义在于庆祝爱情,增进彼此感情,而非单纯的交换礼物。不过,随着时下商业化趋势的抬头,情人节已成为商家促销的重要时机。除了餐厅推出浪漫晚餐套餐,花店花束涨价,礼品商也纷纷推出各类情人节限定商品。
而今,当每个月的14日都被赋予不同的情人节名称后,情侣们也似乎陷入一个消费循环,每月都要准备礼物和惊喜,否则可能会被认为不够用心。
无可否认,仪式感在感情中扮演重要角色,适当的节日庆祝确实可增进感情,制造美好回忆。惟当仪式感变成负担,成为固定消费模式,情人节的初衷又是否已被歪曲?若情侣间的感情需要靠频繁的物质交换来维系,这样的关系是否真正牢固,未来的世界,还是否存在真感情?
从商家的角度来看,每月的情人节无疑是营销上的成功策略,巧妙地创造需求,让情侣们乐于在节日的氛围中花钱。但是,这种人为制造的节日是否真有必要?每个月的情人节,更可能让情侣之间忽略日常的关怀与陪伴,把爱情变成一种“任务式消费”。
爱情的保温,原本靠的是相互理解、包容与陪伴,但在今时今日看来,却似乎已在潜移默化中悄悄改变。许多情侣在不知觉中被“洗脑”,被动地跟随商家设定的节日规则谈恋爱,一旦在所谓的节日中没有受到伴侣重视,会暗自觉得委屈,甚至感情受到影响。
个人认为,与其被商家牵着鼻子走,让商家得利,世间每一对情侣们不如创造属于彼此独特的浪漫时刻,让爱情回归最真挚的本质,而非纠结于每月一次的情人节。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