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及预防心源性猝死 急救黄金4分钟学起来
每每翻阅报纸或浏览新闻,都会发现有关猝死的事件越来越多。突然失去意识、停止呼吸和心跳这些导致猝死的症状,其实都与心脏有著莫大的关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今天就跟著森美兰爱心专科医院心脏科医生黄明湧的脚步,认识及预防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患者在短时间内发生心律变化(心脏骤停)而导致的死亡意外。心源性猝死可以在没有任何先兆或症状下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流向大脑的血液就会急剧减少,导致人失去知觉。若不立即展开紧急治疗,将面临死亡的风险。
黄明湧医生提醒民众,尽管如今紧急医疗系统及复苏技术取得进步,但心脏骤停仍然是社会常见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心肺复苏(CPR)对延误治疗、高死亡率及导致严重并发症有著极其重要的关系。
此外,黄明湧医生透露,根据研究显示,患者在心脏骤停后立即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可让其生存率增加一倍。
“心肺复苏必须在心脏骤停内的4至6分钟内开始进行;而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必须在8分钟内展开,以避免脑死亡。若复苏措施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的生存几率就会减少近10%。”
他强调,心肺复苏是一种简单的救生技术,它包括重复胸外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心脏骤停期间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心肺复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有助于保护心脏及脑功能。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较少,生存率比晚期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较高。”
■心源性猝死原因
黄明湧医生披露,较多心源性猝死是由心律失常所引起的。
“最常见且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是心室(心脏下腔室)颤动,因心室不稳定、无组织性的脉衝发射而导致。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心脏将无法泵血,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将在几分钟内死亡。”
他指出,较容易面临心源性猝死的高风险群有:
1.曾患有冠心病/心肌充血
2.患有严重心律失常
3.患有心力衰竭:导致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需求。
4.有心源性猝死家族史
5.患有遗传性心脏病:如先天性肥厚型心肌病、布鲁盖达氏综合(Brugada)、长QT间期延长综合症、沃尔夫帕金森怀特综合症
(Wolf-Parkinson-White)、冠状动脉异常、心肌炎症等。
6. 曾经历心脏骤停
黄明湧医生也提醒,除了以上提及的6大高风险群,身体健康的人也可能会发生心源性猝死。
■测试及诊断心脏病方法
黄明湧医生说,一般心脏专科医生可通过以下测试来诊断心脏病:
*心电图(ECG):通过心电图上显示的波形来预测心跳是否异常。
*电生理学研究(EPS):将细管插入心脏血管来评估心脏的电生理系统。
*超声心动图:利用超声波评估人的心肌功能和心脏构造。
*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利用强大的磁场及无线电波生成心脏结构的详细图像。
此外,他也透露,当患者在公共场所发生心脏骤停的情况,救援任务的成功率实际上很低。
“这可能是民众对心肺复苏的知识还不足。另外,公共场所也缺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因此,我建议企业及慈善团体应赞助或捐赠更多的AED,并将它们安装在公共场所,以预防心源性死亡,同时提高心源性死亡患者的存活率。”
他认为,民众应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术或如何操作AED,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派上用场。
■心源性猝死可预防吗?
黄明湧医生建议,如果民众有出现以上所述的6种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应立即前往医院与心脏专科医生讨论可能降低风险的步骤。
“定期与心脏专科医生进行沟通、改变某些生活方式、按处方服用药物及进行介入手术(按照医生建议)都是降低风险的方法。”
因此,黄明湧医生强调,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避免心源性猝死有著至关重要的关系。
此外,黄明湧医生也认为,民众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如家族成员中有没有人曾猝死?
“若答案是有的话,则需要尽快前往医院谘询心脏专科医生。”
黄明湧医生指出,若不经常锻炼的民众在决定参加极限运动(如马拉松和铁人三项)或任何体育比赛之前,前往医院谘询也极其重要。
“这对于那些曾经历突然晕厥、胸痛、呼吸困难或癫痫发作的患者来说非常重要,这可助预防未发现的心脏缺陷,继而避免发生心源性猝死。”
■目睹发生心脏骤停该怎么办?
黄明湧医生坦言,若目睹有人发生心脏骤停时,应立即拨打999或联繫临近的医疗中心或大声呼喊救命。如果懂得心肺复甦术就马上展开心肺复甦。
“若操作得当,心肺复苏可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因为这过程可让患者在救援到来前,保持血液及氧气循环。”
他补充,若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为患者除颤,是挽救患者的最佳机会,也大大提高患者存活几率。
“除颤前的时间越短,患者生存的机会就越大。但在成功除颤后,大多数患者都需要入院治疗及预防未来即将发生或面临的心脏问题。”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