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笔下玉兔 展现缤纷色彩添新意
(芙蓉25日讯)书画家画兔喜迎新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森州知名书画家郑桂源,今年将创意焕发在书画作品,透过其饱含巧思及寓意吉祥的文创兔生肖画作,让今年的兔子墨宝不再是纯黑色般单调,还添上色彩。
(本报黄健伟摄)
“今年我给玉兔添上颜色,大胆尝试用壁画的色料为墨宝上的兔子上色。”
在郑桂源创意发起之下,今年的兔子墨宝全部带有色彩,将油画技艺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有色彩的墨宝成为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产物。
擅长于多种绘画法的他直言,搞艺术的人,永远有一座山在等着,除非没有要求,否则就要大胆做新尝试,他今年不但付诸行动,也坐实具创造力的赞誉。
除了为墨宝上色,他今年的另一尝试,就是使用裱画板切成接近A4纸型,板上粘帖红纸,再在每幅板上作画,尽显其能写能画的艺术才华。
“每幅板上的福兔,用时不到3分钟,兔子完成后就可以添加寓意吉利的墨宝,如‘福’、‘招财进宝’……一个晚上就制作出23幅以兔为主题的新年作品。”
他说,经营素食餐馆的他,因一次仿真品的机缘下,开始接触书画裱褙,因而认识到艺术作品。
“我大约是30岁才开始向书画家林鹏飞学画,半年后再向黄爱生学书法,因为生活压力,书法只学了1个月就停了,直至一次为黄爱生的学生裱字画,被该名中学生的字画所震撼。”
他说,中学生只学1年就这么出色,他自学7年却毫无进展,由此重燃追随黄氏学书法的热忱。
郑桂源:别让毛笔或画笔离开手
郑桂源形容,自己目前处于易学难精的阶段,尽管擅于水墨、水彩和油画、书法及纂刻各种技艺,却还须每天求进步,终归是别让毛笔或画笔离开自己的手。
郑氏师承著名书法家黄爱生,也写得一手漂亮好字,创造力丰富的他,更是森州首位凭藉着一双巧手及精细雕工,将旧砧板循环利用,化腐朽为神奇,让旧砧板成为艺术品。
书画家艺术路走来不易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每年的农历新年,民间组织如社团、学校及企业都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命的角色,挥春文化更是根植华社命脉中,传统艺术如书法的挥春,或中国传统以本年生肖的绘画,成为华人独一无二的过年仪式感。
新年期间或前夕,也是森州书法及书画艺术家最忙碌的时候,不同单位多不胜数的邀约,常使书艺老师分身乏术,应接不暇。
其中两位老师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来形容他们踏入本地书艺界这条路的历程。
书法家丁贤德(70岁)和书画家郑桂源(59岁)接受《中国报》访问时形容,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密切,往往擅长书法者,亦懂得绘画,反之亦然,两人既是书法家,亦是书画家。
两人踏足书艺界前的境遇十分相似,譬如两人在成为书艺家以前,皆是商人,前者经营杂货批发,后者经营素食餐馆,完全与书艺风马牛不相接。
另一相似点是,两人皆是30岁后才“半途出家”,冥冥中注定了他们走上书艺这条路。
两人是在30岁后真正去接触书艺,充满艺术机缘的他们,在巧合下结识了书艺的启蒙老师,从此走上书法和书画的艺术路。
丁贤德:40岁后重燃对书法的热情
目前在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担任副总秘书长,也是森州联委会秘书长的丁贤德指出,他从小就对书法有很浓厚的兴趣,求学时期尚有接触书法的机会,毕业后,他也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当年为了谋生计,不得不兴趣放在一旁。
“我是在一次看见商店老财政记账的簿子,老财政用毛笔小楷记账,写得十分漂亮,重新点燃我抛在心底深处对书法的钟爱。”
他说,在70、80年代,书法并不盛行,那时候只有做白事的时候,写挽联才会用到书法,丁贤德常在新村有人做白事时,就跑到丧府门前“欣赏”挽联上的书法。
“直到40岁才开始认真学习书法,机缘巧合通过知名书画家林荣光的介绍下认识已故书法家李德达,最后成为李德达的入室弟子。”
师承李德达超过10年的他说,当年不论老师到哪里挥毫,他就在台下练字,老师在社团写书法,他也一旁挥毫泼墨。
“摹帖和临帖是每个书法初学者的必经学习过程,包括我本身,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临帖包含的对临、背临、意临及创临,创临这4个阶段,创临是我最具难度的挑战。”
他坦言,人的悟性对学习书法固然重要,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恒心,抱着学无止境的心态,他每天风雨不改,清晨5时起床,别人在晨运,而他则是在书房练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