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森州人 > 庇劳/仁保/日叻务专线

马口亚逸依淡

乱葬岗

日治时代

马身集中营

欧亚人

文 文 文

亚逸依淡曾有乱葬岗 极可能是日治期欧亚人葬身地

(马口1日讯)途中路旁,当年是个,极可能就是一批从新加坡送到死后的葬身之地。

这个深具历史价值的坟场,经过数次翻种农作物,已经没有了痕迹,但一名曾经在种过木薯的居民廖鸿旦(70岁)现身说法,亲睹坟场的存在。

他回忆,坟场宽约3亩,墓地上很少树木,却有稀稀落落的茅草,及被放火烧过的痕迹,一眼望去,坟墓密密麻麻,难于估计有多少个,但坟上的十字架却清楚可见。

从马口旧照收藏家的照片显示,这个图景,极可能是当年欧亚人在马口的生活点滴。
欧亚人见到日军,个个鞠躬行礼。

“十字架都是用木钉的,有些已掉落腐蚀消失,更多的已东倒西歪,土堆式的坟墓指南打北,也没有秩序,根本是。”

他说, 那时是1970年,他听到有人在路种木薯开木薯厂要请人,他去应征被录取,第一天去打工,便被眼前的吓坏。


他说,位于马口前往亚逸依淡路约10公里右边的油棕园,从路旁进去约30公尺,种了木薯后改种松树,后来翻种橡胶,近又改种油棕,经过多次翻种,已看不到坟墓痕迹。

一对欧亚新人当年的结婚照。
这是当年亚逸依淡去马口的道路。

■ 史载日治时期被折磨死

廖鸿旦说,当年他也觉得奇怪,为何会有一个那么大的坟场在路旁,葬的是什么人,为何会安葬在这里,到底当时这儿是什么地方?

他说,当年他只听过马身新村是的“富士村”,很多战俘被带到这儿做苦工,战俘因病和被折磨死亡人数也不少,而木薯芭距离马身有6公里,坟场与死去的战俘是否有关,不得而知。

直至几乎被人遗忘的一批当年也被送到马口,断层的历史还原才有了眉目。

根据历史记载,在,时任日本福利官筱崎护为了减轻粮食负担,从新加坡送一批到马口陟置区,提供土地让他们自供自给。

这是从马口前往亚逸依淡方向的公路,右手边便是当年的乱葬岗地点。
乱葬岗经过数次的翻种,已看不到坟墓的痕迹。

大部份散居新加坡的,除了加东区小部份得以幸免之外,其余都被送到马口,人数有2400余人,他们从丹绒巴葛火车站上车,8个多小时后抵达马口,下车步行4.2公里到

史载有50余名因体弱,水土不服和不堪被日军折磨而死,葬身何处成谜,因为除了木薯芭的,80年代在马身桥头不远的土展芭,亦被人发现一个坟场。

此外,当年也被送到马口的一名欧亚教主去世后,葬身何处也成为其后代及相关组织探查的焦点。

2008年,来自英国的菲奥娜(左)抵达马身,由张毅全(右)接待。中为新加坡的摄录人员。

■ 曾有英国女子来探寻失踪者

摄影界名人张毅全说,2008年11月29日,一名英国女子菲奥娜通过新加坡摄录队前来马身新村,探查当年失去联络的亲人。

他说,由于当年局势动乱,没有太完整的历史纪录,只能从一名老村民卢清良的口述历史探到一点皮毛,因此找不到亲人的下落。

廖鸿旦

若保存原貌 深具考察价值

马口中华商会秘书钟绘名说,上述木薯芭曝光是件震撼人心的事,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回事,加上它涉及,深具历史价值。

他说,当年叫“富士村”,当时只听闻有一批英国战俘被押到集中营,如今史载还有 2400名也被送到马身陟置区,使马身富士村增添历史考察价值。

他说,如果当年一发现到木薯芭的就将它当保护区围起来,保持原貌,留住历史遗迹,今天它将是受到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说不定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区。

钟绘名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