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森美兰头条】设馆搜珍藏一手包办 泰和堂寻文创知音人 - 中国报 Seremban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热线
  • 森州人 ChinaPress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今日森美兰头条】设馆搜珍藏一手包办 泰和堂寻文创知音人

    (芙蓉23日讯)文创道路之行,始于第一步,第一间响应文创号召的“泰和堂民俗文化馆”在市区老店诞生,通过汇聚的文物中,缅怀上一辈人走过的路、用过的东西及体会那时代的情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千万不要用“古董店”来形容它,因为这间店并不是在卖古董,它的意义在于一个懂得珍惜文化与艺术的人,结集各种文物,通过他的理念呈献与芙蓉有关的历史。

    “泰和堂民俗文化馆”位于芙蓉甲必丹谭阳路的百年老街。

    用8个月搜集收藏品

    民俗文化馆是在今年6月份开始,以预约及付费方式开放参观,访客参观底楼及楼上的文物陈列后,还可享用店家自制的养生茶及有本土特色的住家式茶点。

    “泰和堂民俗文化馆”创办人黄永康(48岁)接受《中国报》专访时披露,文化馆的一钉一木、电工、焊工、髹漆、雕刻等等,都是由他一人在半年时间内完成,所有收藏品是经过8个月搜集,并由他设计文化馆的展现方式。

    黄永康设立了芙蓉旧区老街首间的文创产品──“泰和堂民俗文化馆”。

    他说,去年向芙蓉华济公会租用这间位于芙蓉甲必丹谭扬路的百年老店屋,主要考量租金廉宜,该地点既靠近芙蓉文化街,也坐落于百年老街,地理位置有优势,周遭也可看到历史建筑例如百年古庙列圣宫及万裕利酒庄。

    “我是响应文创号召,同时通过行动落实,希望可以带动一些对文创有兴趣以及想创业的人。”

    自民俗文化馆开放后,也有不少文创青年到来参观,黄永康一再鼓励他们,物色合适地点,把理想化为行动,如今单凭他一人都可落实,文创青年们更可以发挥所长。

    民俗文化馆的“镇店之宝”,必定是“泰和堂”的老招牌,其中写着“黄泰和家用定衣洋货发客”的吊板有两面,黄永康修复了其中一面。

    主题规划分区鲜明

    走过木板楼梯抵达文化馆的楼上,主题规划分区鲜明,例如戏院、书报、唱片行,在显眼的角落可见“永光印务局”的老招牌为主题的陈列区。

    黄永康指出,“永光印务局”的招牌,是经过他要求下,获得店主认同对文化保留富有意义,因此乐意献出招牌及印刷工具供展示给更多人观赏。

    “我尽可能把属于芙蓉的老招牌或文物保留在芙蓉,以免文物流失,就如永光印务局的招牌摆在文化馆,我可以向访客叙述它的历史。”

    在数码化的年代,早期的黑胶唱片已成为古董珍品。

    在构思处理所收集的电影海报,他特别设计了戏院,并以“国泰戏院”为主题,他说,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当年的“国泰戏院”就在沉香路目前《中国报》芙蓉办事处的同排位置,他还把其中一个窗口改造为戏院售票处,增添了旧戏院的味道。

    而“唱片行”是他询问老前辈,以前的唱片行是如何的规模,他依据长辈记忆中的大都戏院旁有一棵大树下,其中一个摊位是唱片行,于是他依描述而设,塑造了怀旧气息。

    老芙蓉人一定知道的“国泰戏院”,黄永康把窗户改为戏院售票处,增添早期的戏院氛围。

    预约形式开放参观

    黄永康披露,目前“泰和堂民俗文化馆”在周六及周日,以预约形式开放参观,每段预约不超过20人。

    “我的概念是这间店如同我的家,只要有预约,我都欢迎访客到来,在参观后,我会为访客安排享用自制茶点。”

    他说,本身不是开咖啡馆或茶楼,由于空间有限,他不想大批人同时到访造成过于拥挤,错过与访客交流机会。

    踏入民俗文化馆仿如坠入时光隧道,访客参观后,获安排享用本土住家式茶点。

    每件珍品都有故事

    每件珍品收集的过程,就有说不完的故事,正因为把珍品交托予黄永康,使那些从发展洪流中消失的老字号有了“续集”,而那些与文物有渊源的家庭,也有了一个缅怀家人的地方。

    他说,所有收集回来的古董旧物,除了收购,有些是家庭主动把珍品赠送给他,“感谢他们的信任,让文化馆收藏品更丰富,使更多人能观赏已近消失的文物。”

    他指出,这些家庭把招牌或文物交托予他之后,当他们到访民俗文化馆,看到熟悉的家中物品呈献在文化馆内,能供很多人观赏,内心流露深刻感触。

    他披露,其中有一个人把父母留下的物品,让他陈列在文化馆,每当到访时,对方从温故文物中缅怀父母。

    “这一幕幕的感动,让我看到了设立民俗文化馆的意义,我知道,我做对了。”

    除此之外,文化馆的有些文物,其来历也有待验证,例如写着“大胜利”的一片木板,黄永康发现,呈黑色及非常肮脏,是以粉笔写上,由他还原显现出来,依照字型进行重塑。

    依据文史人士讨论推敲,可能是二战后为庆祝胜利而书写,唯仍有待考证或知情者告知。

    芙蓉老招牌“永光印务局”,在文化馆内有一个特别的陈列区,展示各种印刷工具。

    吊板老招牌“镇店之宝”

    跨进民俗文化馆,仿如坠入时光隧道,整个空间都是怀旧的氛围,旧电视、留声机、音箱、灭火器、皮箱、照相机、望远镜、烛台、火车警示灯、石磨、茶具、模具……还有很多很多年轻一辈不曾看过的当代用品。

    众物之中,“镇店之宝”必然是“泰和堂”的横式及直式吊板老招牌。

    黄永康透露,横式“泰和”招牌之前挂在门口时,已经处于模糊,是他重新修补,重新把字形雕刻回去。

    他说,直式吊板写着“黄泰和家用定衣洋货发客”,是两面招牌,相信是用以垂直悬挂在店外,这副招牌是匿藏在店内不为人知的地方,被他发现时又黑又糜烂,很多字形没有了一半,也是由他依原型进行修复。

    “从遗留下来的牌匾显示,相信泰和堂之前可能是卖洋货,之后卖饼,以及近年来卖杂饭。”

    他指出,尽管该店曾经营不同行业,却一直保留“泰和堂”的招牌,如今民俗文化馆也是以“泰和堂”命名。

    他形容“泰和堂”的名字对芙蓉人是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民俗文化馆设在该间百年老店,他选择尊重历史用回原名。

    文化馆的书报区展示一份1978年5月24日的《中国报》,横式标题是从右至左,新闻内容是直式。

    黄永康百般手艺集一身

    “泰和堂民俗文化馆”有故事的不只是文物,还包括黄永康,他是集百般手艺于一身的“奇人”。

    黄永康是道地芙蓉人,来自沉香,曾经涉足多个行业,包括从事修车、在旅游区做文创手工艺品、于土产制造厂当糕饼研发师傅。

    文化馆所有的工作由他一手包办,包括他招待访客的其中一些糕点是由他制作,尤其是咖哩角,品尝后就会有“惊艳”感觉,那是母亲传授给他的手艺。

    由于他懂得雕刻及修复文物的方式,文化馆许多封尘的旧物得以重见天日,都是来自他可造就许多可能的一双巧手,化腐朽为神奇。

    黄永康想为芙蓉的文创贡献一点力量,他说,文化不可能孤军作战,希望芙蓉旧区老店可重生,并获得政府推动及私人界配合,一起努力带动芙蓉的文创产业。

    他强调,创业容易,守业难,文创需要时间经营,不能在短期看到成果,更需要社区环境的带动,他寄望芙蓉文化街可真正动起来,有更多青年加入文创行列,共同提升社区的文创气息,激活芙蓉的旅游吸引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